东亚正在流行FTA(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这在多年前是无法想象的事。FTA是国与国之间互相废除关税等贸易壁垒、实现市场一体化的一种政策;壁垒的消除将加强两国的竞争,促使优胜劣汰,从而提高经济效率,促进经济增长,达到共荣的目的。该项政策要求较高,所以在自由化程度较低的东亚推行缓慢。
但是,日本创造了一个转机。1999年,日本与韩国共同开始了对FTA的研究,大受启发的新加坡则加快步伐迅速推进了协商进程(去年1月签署),从而揭开了FTA的流行序幕。目睹这种事实,担心"脱离集体"的中国也开始奋起直追,向东盟(ASEAN)提出了FTA,并以断然的让步做为武器,最终于去年11月签署了基本协议。
经常在大国间起平衡作用的东盟,越过日本与中国踏上了FTA之路……这次轮到日本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于是尾随中国之后,开始与东盟进行协商。
当中国与东盟相互取消关税时,如果日本被挡在外面,这将会导致什么后果?不由令人想起昔日进军墨西哥市场的日资企业命运。当时墨西哥与美国(NAFTA)、EU缔结了FTA,因此欧美外资企业从本国进口零件、原料是免税的,而日本企业则要背负关税负担,很多企业不得不撤回国内。
所幸的是,日本企业已经在亚洲各地遍布生产网点。如果日本在FTA中被落下,可以把零件的生产、组装等全盘搬到能够免税的地区,企业一样能够生存下去。但其结果将导致日本本土进一步的空洞化……日本强烈的危机感并非空穴来风。
东盟是受到单枪匹马杀入与日本签署FTA的新加坡的刺激,才与中国缔结了FTA以求平衡;而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泰国等与中国缔结了FTA,为了取得平衡,也开始与日本就两国间FTA进行了协商。这实在是三年前预料不到的进步。
但对日本来说,现面临三大问题。
第一,当然是日本农产品市场开放问题。FTA认可在贸易额的10%以内可以做例外处理,但是,与泰国等农产品占优势的东盟各国之间的FTA真的能够限定在这个框架之内吗?此前中国已经做出了巨大让步,这让日本很动摇,等待日本的将是"调整国家利益与局部利益"的苦差事。
第二,假设日本与东盟签署FTA,接下来该如何处理中日之间的关系?中日两国都与东盟签署FTA自然再好不过,但如果中日之间不签署FTA,将使三角形残缺一条边,这对中日两国都没什么好处。
中日FTA……从理论上讲,如果中日两国相互撤消贸易壁垒,对于产业保护壁垒原本就低的日本来说是有赚头的,但日本需要面临弱势产业结构改革的更大阵痛,而且正如"中国经济威胁论"所指出的那样:现在日本人从与中国的经济一体化中还感受不到益处。更多的日本人认为,与东盟之间的FTA还可以试试,但与中国的FTA都有些打退堂鼓。双方的政治不信任感依然根深蒂固,中日签署FTA并非指日可待。
第三,最大的问题是,即使不签署FTA,中日之间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仍在毋庸质疑地推进着。劳动密集型产业之所以如此快地转移到中国,是因为人、财、物往来成本的大规模降低,已经产生了与中日间减免关税所带来的效果相匹敌的益处。日本企业在经历"非典"之后,也许会打算分散风险,向日本国内及东南亚地区进行转移,但从长期来看,对华投资趋势不会改变。
中日经济事实上的一体化对于日本来说是否真的无利可图?其实并非如此。其一,日本即使有利在图也无知无觉;其二,有利可图却视而不见;其三,欲图其利却因日方原因而举步维艰。这三点原因使得日本的利弊帐呈现出极大的赤字。
如果无法阻止两国间事实上的经济一体化,那么只要日本不努力去争取获益,这本帐上的赤字就不会消失。在这里,我想提出三个努力方向。
第一,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戈恩社长成功改革日产,使得越来越多的日本人认识到"外国投资是件好事",但更多的人只是停留在"外资=欧美企业"的认识上。如果我们将目光转向亚洲,就会看到,台湾企业已经收购或参与经营了新日铁的半导体企业、日本IBM及富士通TFT液晶企业,最近又决定参股住友金属和歌山制铁所。
通过以收购企业形式实现对日投资的队伍中,今后也会增加中国企业的身影。目前已有上海国有企业收购破产的东京中小印刷机厂家,对其进行企业重组的成功例子。
在大企业的"选择与集中"中被砍掉的业务部门、因资金周转困难而前景惨淡的中小企业--在亚洲企业看来,这些日本企业在技术、销路等方面具有相当大的价值。为了日本企业的重生,当前应多依靠亚洲的经营资源与经济活力。
因企业被收购而要在中国社长手下工作……日本人可能一时还转不过这个弯。二十多年前丰田、本田在欧美国家设立工厂时,当地人也存在同样的困惑,但"就业高于一切",他们依然加入了日本企业。现在轮到日本人进行思想转弯了。
第二,吸引外国观光游客。政府在观光立国振兴恳谈会上倡议,将目前五百万人左右的外国观光游客的数量增加到一千万人。要注意这里的"外国观光游客"并非指欧美人。
有个词叫"自我投资",就象收购法国著名葡萄酒厂家一样,尽管从收益性来看并不合算(包括宣传效果在内),但却满足了投资者的"自我意识"。以此类推,台湾富豪喜欢住一宿五万日元以上的高级酒店,就是"满足自我意识的消费";因为在日本花钱"心情好"。中国也有很多类似的富人,关键是日本的入境管理政策是否能够进行相应的调整。
第三,人才的任用。对于日本来说,中国年轻人的活力、能力令人目不暇接,所以应"引进"这些人力资源。
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为了制造业的生存而从事研发……"。美国自不待言,欧洲也在以居留资格、奖学金等方式挽留印度、中国等的有能之士。我不相信凭日本一己之力能抵挡得了他们的联合队伍、而能继续在研发方面保持优势地位。
以上所述,皆为"俯瞰"日本在亚洲的盲点、死角。有人读后可能会感受到一丝"沮丧"的苦滋味。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呻吟,自己的责任要自己担。只有直面现实,才能找到良药。我们必须思考,在通往日本经济复兴的道路上,有哪些是我们还没有做到的、有哪些是我们还没有想到的。如果中日签署FTA日长路远,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从改变对中国(亚洲)的观念、争取更多获益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