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新闻记者朋友曾苦笑着对我说“以后写东西时,可能不得不写‘依赖于中美恢复经济景气’”。他是针对对华出口的显著增长而言的。
据2003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前十个月,日本对华出口已达54187亿日元。图表1表示对华出口的月增长率在日本出口整体增长中的比例。从中可以看出“对华出口一支独秀”。2000年1~10月对中国的出口规模为26223亿日元。实际上,在3年的时间里,对中国的出口翻了一番。由于对华出口的急剧增长,目前,钢铁、化学等原材料行业,家用电器、手机等消费材料行业,以及建筑机械等日本的许多行业都受益于中国的经济发展。
其结果,今年上半年,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额(接近实际对华出口)达5796亿日元,相当于对美出口(66993亿日元)的75%。台湾与大陆的经济融合速度超过与日本的经济融合速度。如果加上面向台湾的出口额,则对“大中华圈”的出口额达67974亿日元,超过了对美出口。照目前的趋势发展下去,再有两三年时间,对中国和香港的出口规模或许将超过对美出口。这样想来,就会觉得我们好像“正处于历史的转折点”。
日本包括香港在内的对华贸易即将处于明显的顺差状态(今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香港的贸易顺差为8819亿日元)。要是在10年前,中国早就会提出“对日贸易逆差”问题。但是,目前中国并没有提出这一问题。可以看出,最近中国的姿态是希望通过分享发展成果以平息周边国家出现的“威胁论”。
日本对中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两年前一时风行的中国经济威胁论,目前至少在大型企业中已经销声匿迹。日本对中国一贯采用的“日中经济相互补充”的说法,也有了实际体会,倒不如说日本现在正处于“中国特需”“托中国的福”的状态。
■东亚经济统一逐渐成为具体的构想
根据以上所述,想谈谈三点感想。第一,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构想正在逐步具体化。(参照图表2)区域内的分工关系不仅得到了深化,而且由于中国需求的激增,在最终需求方面的相互依存关系也正在日益加深。最近,日经经济研究中心和经济产业省研究会施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日本企业中希望与东亚地区国家(ASEAN+3)建立多边FTA关系的呼声高涨,这似乎反映了这种经济实体的变化。
众所周知,要和东亚地区建立FTA关系,就必须解决农业问题。特别是与泰国和中国之间的FTA,光靠省厅之间的妥协,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实现的。最近,本研究所的同事山下一仁高级研究员提出实行农业政策的彻底转变以“使农业度过FTA时代”。可以说,彻底实行农业政策的转变的必要性正在日益提高。
第二,有关货币问题。贸易和投资等实物经济只不过是经济的一个侧面,金融和货币是经济的另一侧面。如果在实物经济领域有实现FTA的设想,那么,在金融和货币领域,也应该有进一步促进地域合作的措施。二者若不同时并进,则有可能增加地域经济的脆弱性。
日本曾一度呼吁要求人民币升值,可是,最近希望人民币维持“稳定”的大型企业高层正在急剧增加。即使现行人民币汇率的调整迟早都是不可避免的,也并不意味“人民币汇率的自由浮动就是正确的选择”。
如果要提高区域内经济的相互依存性,那么,目前人民币与区域外的美元连动的汇率结构的合理性就会降低。即使不提出采用盯住日元的方式以取代与美元的连动制,若人民币也在美元和日元二者之间浮动,那么,企业经营的可预测性也将得到提高。中国希望人民币保持稳定是理所当然的。为减少日元和人民币之间的汇率浮动风险,引进由一揽子盯住汇率制决定目标汇率、以维持人民币稳定的框架,实行地域合作保持货币稳定,将符合日中双方利益。有关FTA的讨论正在深入,今后在货币方面的合作也更应该得到重视。
■“胜负”两极分化正在加深
最后,想谈谈“在中国的赢者”和“在中国的败者”两极分化的倾向。日本大企业中“托中国的福”的气氛越来越浓。另一方面,在进入中国的机会、经营资源和企业实力方面处于劣势的中小企业则由于客户向中国实行转移、国内订货量的减少等,与大型企业相反,陷入了困境。在一些没有自己的独立产品的加工企业,这种倾向尤其明显。
目前在经济正在发生转变的阶段,不同行业和企业出现胜负差异,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不管是什么问题,国内分裂鸿沟的加深都是痛苦的。有什么办法能够避免出现失败者呢?
关于这一点,最近稍微感到有点“希望”。在部分中国企业中,出现了重新认识日本制造业的趋势。过去,中国企业总是摆出一幅装懂的样子,认为“在成本昂贵的日本继续维持制造业是没有意义的”。不过,随着和日本企业交流的加深,中国企业的这种认识发生了转变。
“日本制造业成本昂贵并不一定是工厂的原因,生产以外的间接部门比如采购和营销等部门效率低,是导致成本高的主要因素。日本的工厂人员出奇的少,业务灵活且多样化,很了不起!”基于这样的观点,中国企业希望收购具有技术实力的日本工厂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收购并不是“要将设备和技术带走”,而是“既然收购,就希望日本工厂通过日本工厂赢利”。
两年前,上海一家企业收购了一家在东京已经倒闭的商用印刷机中坚企业。最近,笔者见到一位买方企业的相关人士,他说“收购后,公司对收购的零部件一一进行了检查,发现有些零部件光是成本高,没有在日本生产的意义。有些则很有价值,在中国无法生产”。听了他的介绍后,我想∶中国如果“希望平息周边国家的威胁论”,那么,是否可以除收购方式外,采取从日本企业订购只有日本才能生产出来的零部件或部件材料的方式,以增加日本中小企业向中国的出口呢?
目前最大的瓶颈是日本和中国之间尚未建立这种订购和接受订购的平台(人际联系)。据说近几年,从日本工厂辞去职务(或被解雇)的熟练工前往中国,在当地企业担任技术顾问的正在增加。这种现象容易被看作是导致“技术流失”的主要原因。不过,凡事都看你怎么想。技术顾问们掌握当地情况后,会不会利用在日本的关系,充当零部件交易的国际中间商呢?由已经在日本就职的留学生到中国开展营销活动的方式也是可行的。笔者衷心希望建立这种便于订购和接受订购的渠道,构筑一种新的日中经济关系,以使越来越多的承包中小企业能够向中国客户表示“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