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日本的《不便告知的真相》(其二)
2007/02/22
Back

  上次说到日本所面临的“不便告知的真相”是非常严峻的,我们接着这个话题往下说。

  日本最不愿意面对的就是京都议定书确定的减排目标和实际情况之间存在着的14%的差距。自2008 年开始到2012 年间的5年内(第一承诺期),温室效应气体的排放必须从作为基准年1990 年的 12亿 6100 万 t-CO2 削减-6% ,但是2005 年度的实际成绩却是13亿 6400 万 t-CO2,反而比基准年增加了8.1% 。其中增加部分的2.3% 是由于核发电长期停止带来的影响,但是今后也不能保证核发电事故不再发生。

  占日本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最大的是来自于能源应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表列出了各部门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现状以及减排前景。

不同部门二氧化碳排放状况以及今后的预测

  1990年
(基准年)
2005年
(速报值)
排放比例
(/合计)
90→05
增减比
2010年
目标值
所需削减
比例
所需
削减量
产业部门
(工厂等)
482 466 38.6% -3.2% 435 -6.7% ▲31
运输部门
(包括汽车、船舶
等在内的私家车)
217 257 21.3% 18.1% 250 -2.7% ▲7
其他业务部门
(商业、服务业、
事务所等)
164 234 19.4% 42.2% 165 -29.5% ▲69
家庭部门 127 175 14.5% 37.4% 137 -21.7% ▲38
能源转换部门
(发电厂等)
68 74 6.1% 9.7% 69 -6.8% ▲5
来自于能源的
二氧化碳合计
1048 1206 100% 15.1% 1056 -12.4% ▲150

资料出处:环境省
2010年目标值:根据2005年内阁会议确定的《京都议定书目标达成计划》确定

  通过阅读上表可知,与1990 年相比,业务部门(办公室、商业、服务行业等)和家庭部门这两部分显著增加。家庭部门所占的比例较低,仅为14.5%,这是因为私家车被计算在运输部门,如果算上这部分的话,家庭部门的比例将达到21%,与1990年相比实际增加了40%。

  高楼大厦及住宅区等,由于储备较多分散,所以上述两个部门很难降低能源消费,但日本政府目前打算的是今后由这两个部门比现状削减2、3成,因此削减量就能占到国家整体必须承担的削减量的7成……给人的印象似乎是将销售不出去的不良库存计算在正常资产之内。

  这两个部门的现实情况就应该是在2010年之前努力实现“至少要阻止继续增加”的目标。以这个目标为前提设定减排计划的话,削减不足量每年会增加1 亿 t-CO2 以上。政府于2005年内阁会议上确定的减排目标计划中,即使实现上述的减排目标,其中不足的部分预计仍然占排放总量的1.6% (约2000 万 t-CO2×5 年= 约 1 亿 t-CO2 ),这部分“要依靠京都机制来加以应对”。但是,如果上述假设成立的话,不足的部分在5年之内就会成为1+1×5 = 6 亿 t-CO2。听说政府最近会对计划加以修订,但是考虑到承诺期限从明年就会生效,因此即使比较棘手,政府应该马上发布真实的数字。


  如果完不成承诺目标会怎样呢?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从该缔约方第 2 承诺期 (2013~2017年)的分配数量中按照其超量排放吨数的 1.3 倍扣减等量吨位数”。打个比方说,在下一个5年之内,要在新的减排目标上追加前5年超过部分的3成,作为支付超量排放的过期罚款,连同此罚款一起偿还所欠下的减排债务。如果真的按照上述规定被课以减排义务的话,产业和家庭生活都将无法支撑,这是非常严厉的制裁。

  但是,为防备即使作出努力也无法完成减排义务的情况出现,《京都议定书》还设置了被称为“京都机制”的救济措施。主要有三个手段:清洁发展机制(CDM: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联合履行( JI :Joint Implementation)、国际排放贸易 (International Emissions Trading)。

  以CDM 为例,在不承担减排目标的发展中国家,如果实施有日本参与的减排项目(比如节能事业),那么由此产生的核证减排量(CER 〈Certified Emission Reduction〉、本文以下称之为“CDM/CER”) 将计算在日本的减排框架内。换言之这种做法能够抵消超过的部分。

  日本从几年之前就开始应用“京都机制”,大型产业界按照以经团连为舞台的“自主行动计划”,努力自费推行节能行动,与此同时,各公司对比1990年自己公司的基准,在预计难以完成-6%的削减目标的情况下,就开始购买CDM/CER(排放大户电力部门宣布计划购买3000 万 t-CO2,钢铁部门宣布计划购买2700 万 t-CO2)。

  但是,从根本上说,这些努力只不过是产业及能源转换部门为了抵消超过自己承担的减排目标的部分而采取的手段,只要是不从此出现大量的抵消“余量”,按照上述假设得出的6亿t-CO2不足量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对策来解决。

  另一个“不便告知的真相”是CDM/CER的供给和价格问题。政府利用“京都机制”的具体策略就是从2006年度开始列入预算,并开始购买CDM/CER。但是,翻阅去年的国会会议记录发现,尽管政府认为作出正确的预测是困难的,但还是预计“……如果要确保1 亿t-CO2的核证减排量,将花费约700 亿至1,500 亿日元左右”。其依据是CDM 购买单价的上升。2004 年CDM的购买单价为5.4美元 /t-CO2 ,而据世界银行推测,到2010 年预计价格将上升为11美元 /t-CO2,现在的价格约为8欧元(约等于 10.4美元)。

  但是,价格随供求而变化。政府在同一份国会质询中说,到2012 年为止,预计能够发行(提供)约 8亿 5500万 t-CO2的核证减排量,另一方面则预计需求“约不足7 亿 t-CO2”。虽说“不能保证提供上述供应量”,但大体上还是应该站在供求平衡的立场上加以认识。

  但是,能源消费量不足日本1/5的荷兰以及不足日本1/3 的西班牙也是一样,都有1亿 t-CO2的不足量,因此正急于购买CDM。假使日本的减排不足量突然增加5 亿 t-CO2 的话,供需平衡肯定会被打破。

  在这种情况下,CDM 的价格飙升。从经济道理上来看,替代手段的成本(注)不断提高。假定A 国的替代手段界限成本为50美元/t-CO2,B 国为60美元 /t-CO2,日本为80 美元/t-CO2。那么如果CDM价格超过 50美元,那么A 国就会放弃CDM对策,转而寻求国内对策,这样CDM的需求只减少A 国的那一部分(随着价格的上升,也会增加一些新的供给,但是要启动CDM事业需要花费一定时间,因此短期内如果供给不增加的话就会很艰难)。如果在50美元价位的时候供求仍然达不到平衡,价格就会向B 国的60 美元大关上升,并在某个阶段达到供求均衡……应该是按照这个步骤展开的。

  除此之外,令人头痛的是今后新启动的CDM事业似乎在急剧减少。在现存的《京都议定书》框架下,第一承诺期到2012 年结束,2012年以后就不能保证能够获得CDM 收入。本来,启动一项事业并使之运转需要花费1~2 年的时间,因此在这个前提下收入期间就只有3~4 年了。因此对业界来说,即使着手启动新的项目,也是非常不划算的。但是,如果新的供给不断减少,而需求急剧增加的话,那么前景将不堪设想。

(注):不依靠京都机制,而是靠推动国内节能措施减少1 t-CO2 排放量所需要的成本

  勉强地说,CDM/CER的价格不会无限制地暴涨,这种观点存在也还是存在的。因为除了CDM 之外,还存着另一种手段,即按照“京都机制”的“国际排污量交易制度”机制,购买俄罗斯出售的“热空气”。

  可是,热空气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自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经济陷入混乱,因此现在的排放量与1990 年相比减少了一半,这些“已经减少的部分”被称为热空气。“国际排污量交易制度”机制是允许发达国家以购买热空气,抵消超过减排义务的部分。

  ……大家都会感到“这种交易有些奇怪”……这是因为为了抵消发达国家超过限额的排放量,采用了热空气交易的方法,但是它与减少发展中国家排放量的CDM不同,采用热空气交易完全不能减少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从气候变动对策的正确途径来看,只能说是“假冒伪劣品”。据说该制度之所以得以承认,是因为在京都议定书的谈判过程中,为了给在西方颇有人气的叶利钦总统“雪中送炭”。

  如果CDM 价格上升的话,就会带动热空气的价格上升。据说俄罗斯正是看好了这个大好时机…… 哎呀,我终于从心情上明白了“京都议定书怀疑派”的感情的来源。

  作为不能完成减排目标时的退路,不但有CDM机制还有热空气交易,这或许是“不幸中的万幸”,即便如此也肯定会增加负担。

  正因为上述“假冒”性质,“通过购买热空气抵消超过限制部分的做法是极其糟糕的”,这成为超越不同立场的共同的认识。尽管如此,据说国内外的许多有识之士认为“现阶段日本只有这么做”。难道“环境发达国家”的日本只有忍耻负辱,“不顾体面”地去购买热空气吗?

  综上所述,结果令人吃惊。为抵消承诺期间减排不足的部分所必须的CDM/CER购买量需要增加5亿 t-CO2,如果价格由预定的10美元左右上升2、3 倍的话,5 年所需要的预算额就要超过1 兆日元。

  现在世界上出现了设立CDM交易所的构想。如果这个构想实现的话,投机资金就会流入进来。在股票以及外汇等市场行情上,就会出现参与者迫于空壳结算,而陷入到不管价格多高都不得不购买的境地,而其结果往往是遭殃。特别是如果这种窘境被其他参与者探知的话,就会成为投机的牺牲品,从而趋向更加悲惨的末路。日本不是正在走这样的道路吗?

2007年 2月 22日

(津上blog 2007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