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2003

向信息公开化迈进的中国货币政策
-新生代的登场与经济增长为其背景-
2003/03/27
Back
<内容提要>
中国的货币政策年度报告――“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所展示的信息公开姿态,让人感到一股新生代的气息,甚至超过了第四代领导层的登场。
从这个报告中还可以了解到,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详情、信用和结算制度的发展以及为购买住房、汽车所实行的个人贷款的普及情况等。
这样的信息发布,一方面体现了“清新开明”的行政作风,另一方面也证明并让人真切地感受到沿海城市圈的经济增长。

  3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温家宝当选为新的国务院总理。这样他就与党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去年11月当选,本次会议上又当选为国家主席)一起形成了“第四代领导层”,他们领导下的中国正式启航了。伴随着新老交替,中国的政治和行政面貌也将会焕然一新吧!
  中国的变化当然不仅仅是领导人的换代所带来的,到今年为止已经走过四分之一世纪的“改革开放”,虽然经历了种种曲折,但实际上极大地改变着中国的经济和行政。

■ 首次公布“冲销式干预”(sterilized intervention)

  在中国人民银行2月份公布的“货币政策2002年度执行报告”中,可以窥见到中国的变化。从2001年开始每一季度及每年均定期发表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是中央银行公开在此期间所采取的货币政策的一个尝试。
 “2002年度执行报告”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非常详细和明确地阐述了人民银行所进行的公开市场操作的内容。去年第一次发表的“执行报告”虽然也对公开市场操作进行了描述,但阐述的重点却放在了国内的流动性控制上,对另一个侧面,即外汇的“冲销式干预”操作只做了非常抽象的简短描述。不用说,这是因为直接关系到“人民币外汇汇率是否合理”这样一个容易政治化的敏感论题。
  正如去年底本专栏(12月19日刊登的“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好处 低估汇率对中日两国均不利”)所指出的,对现行人民币汇率评价过低是一个缺陷。我并不是站在情绪化的“威胁论”立场说这番话的,而是根据去年市场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判断,因为去年中国每月平均买入50亿美元以上,全年买入690亿美元进行干预才好不容易维持了现行汇率(图表1)

■ 外汇市场交易美元的三分之二是由中央银行购买的

  中国外汇市场的外来资金只是(以对外贸易和外来投资为主的)“经常交易”带来的外币资金,去年的市场交易总额只有971亿美元(美元、港币、日元和欧元的总额换算成美元,人民银行发表的统计数据)。而上述的690亿美元的介入总额实际上相当于交易总额的71%,打个比方来说,“在外汇市场买美元的,3个人当中有2个人是来进行干预的中央银行”,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而那些因介入而投放到市场上的5,711亿元人民币(690亿美元×8.277人民币元/美元),相当于M2(广义货币)基数18兆3,200亿元人民币(去年底)货币供应量(现金+支票/定期存款等)的3.1%。

■ “冲销式干预”的实情也得以公开

  进行如此大的市场介入,如果不把人民币资金再从市场中吸收出来,就会对货币供应额产生很大的影响。“到底是怎么做的呢?”,人们从很早以前就觉得不可思议,但由于没有信息来源,只能从外汇储备的变动进行推测。这次的报告坦率地把“冲销式干预”的操作间公之于众。

  “2002年,在我国外贸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明显供大于求,人民银行从银行间外汇市场大量购买外汇,外汇占款大幅增加,相应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对基础货币的适度增长造成冲击。为此,人民银行加强本外币政策协调,充分运用公开市场操作,适度收回商业银行流动性,保证基础货币的稳定增长。2002年4月9日,人民银行开始卖断现券,回笼基础货币。6月25日开始进行公开市场正回购操作,……(中略)……至12月10日,人民银行正回购共操作24次,累计回笼基础货币2467.5亿元。”

  即,介入资金的近一半成为“冲销式干预”的帐目。
  “执行报告”在其后又明确了“12月中旬,由于临近年底,商业银行资金开始紧张,加上12月17日新股发行将冻结资金,货币市场资金压力凸显,利率出现上升压力,人民银行于12月17日进行固定利率数量招标的逆回购操作,加上采用新的招标方式买入现券,增加了商业银行流动性,将货币市场代表性的7天回购利率稳定在2.35%以内的水平。在人民银行及时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控下,货币市场遭遇的临时性外部冲击没有造成持续的负面影响,保持了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的平稳运行。” 去年的“执行报告”在国内的公开操作方面,没有如此具体地写明时期和背景。

■ 让人感受到新生代气息的“信息公开”作风

  今年的“执行报告”在信息公开方面给人某种“清新”之感。去年版是中国老式公文形式,章节段落不清楚,文章也冗长不简练,今年不仅文字从15,000字增加了近7成,达到25,000字,而且还附了目录、图表和加了框的专栏说明等,读者看起来特别方便。也许这是因为人们对于首版的去年版提出了一些意见,我对于今年的姿态还是很赞赏的。
  把墨守现行汇率的政策是否正确这一问题暂且放在一边,在成为争议点的外汇汇率这种微妙的问题上不畏后患,勇于“公开市场所需信息”的风气,也许正在执行政策的现场形成。果真如此的话,这可谓是比第四代领导层更进步一个台阶的新生代气息。这也说明了中国的自信心在不断增强、在不断走向成熟。

■ 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货币供应额高度增长

  今年的“执行报告”还有一点意味深长,那就是在文章的各个地方都可体会到中国经济的成长与成熟,举两个例子:

第一,还是关于货币供应量。



(资料)根据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看图表2可以看到,比起M0(现金),M1(狭义货币)和M2(广义货币)的增长率最近很高。(同时,还可以观察到,从去年春天到夏天,由于“冲销式干预”的影响,M0的增长率有所抑制。这些数据体现了当时中国政府力图防止债券、不动产等泡沫化的意志。)从前,中国把M1、M2的增长目标定在经济增长率+5%左右,即12~13%,但最近,特别是M2大大超过了历来的目标。
  执行报告”指出其原因在于“表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用卡、商业票据等各种替代现金支付的结算工具快速增长”。同时“现金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参考意义下降,现金管理的主要任务已转变为反洗钱和反偷税、漏税等。虽然中国的信用体系一直以“靠不住”而闻名,但是,如果这些非现金的结算制度在不断发展,也就是“信用”问题在发生着某种变化的证据吧?!
  支撑内需扩大的个人贷款《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好处 低估汇率对中日两国均不利》)。如果这些结算替代手段得以普及,即使不重新实行通货再膨胀政策,货币供应量有望增加的话,这不是显示出原来经济发展落后的新兴经济国家独有的优势吗?

■ 支撑内需扩大的个人贷款

  第二是金融机构贷款融资的用途。五类用途当中增加最显著的,实际上并不是对企业的贷款,而是面向消费者的贷款。2002年全年与前期相比,增加了3,694亿元(相当于5兆3,560亿日元,按14.5日元/人民币换算),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的增加额为2,671亿元(相当于3兆8,730亿日元),汽车贷款的增加额为716亿元(相当于1兆380亿日元)。
  现在,中国内需的增长点被称为“一个不动两个动”,即住房、汽车和移动电话。购买单价低廉的手机虽然不用贷款,但前两者可谓金融机构贷款的推动力,那些数字仿佛也说明了这一点。
  可是,存在欠帐不还现象的中国,虽说以个人为对象的贷款增加了,但能保证偿还吗?……很多日本人都会有这种疑问。
  笔者有一位朋友,在某电视台当主播,为了在北京买房贷款了40万元,他和我谈起了当时的体验。在他向银行提出申请后不久,关于他的调查就展开了,范围是他身边的人,包括电视台的人事部门、同事、邻居等,负责调查的是个律师。
  因为是吃媒体饭的,所以我的朋友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被采访对象以破坏名誉等罪名起诉。他看到进行调查的律师看起来较能干,所以主动提出:“调查结束后,能否成为我的私人律师顾问”,但律师答道:“对不起,我是搞贷款信用调查专业的……”。

■ 切实感受得到的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增长

  正如上述消费者贷款所讲述的,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为数众多的个人开始利用面向个人的贷款。这是这三、四年才有的事。根据北京最新公布的数据,劳动者去年的平均收入为21,852元,比前一年增加了14%。虽说收入水平还不太高,但国民对今后收入增加的预期使得消费以贷款的形式不断增大。这个结果与我们在当地切实体会到的“增长”也相符合。
  与此相伴而生的是,对于律师之类的专业服务正在产生新的需求。中国的,至少是沿海大城市的经济增长不是“幻想”,如果还有人对此不相信的话,我劝你飞到当地亲眼看一看。

日本語版
(《日经telecon21》电子专栏 2003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