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2002

吸收亚洲资金进入日本
-从发展旅游和直接投资中获益-
2002/04/04
Back
<内容提要>
面对日本国际收支结构的变化,在日本国内,所谓“保护制造业,维持贸易顺差”的传统观点仍然根深蒂固。但是仅仅把目光集中在“贸易”上是错误的。
日本应该促进资金的流入。不仅要接受欧美的投资,更应该接受来自亚洲的投资。还应在吸引游客,促进海外投资收益向国内回流等方面下工夫。
事实上,东亚的经济融合正在形成,如果日本不能充分吸纳这种融合带来的好处,在资金方面也会面临空洞化的危险。

■ 变化中的日本国际收支结构

  据说在去年的某个场合,中国的朱骁基总理曾经说过:“日本的经济实力不能仅仅看GDP(国内生产总值),而应该看(包括海外红利,利息收益在内的)GNP(国民生产总值)。”这一观点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事实上,去年日本的国际收支已经出现一种新的迹象。即:由于原油价格的上涨,IT(信息技术)相关出口的急剧下降等原因,贸易收支大幅度减少,比前年降低32%。而另一方面,由于包括利息,红利等在内的所得收支增加了29%,两者相抵,基本保持平衡。(图表1)

图表

  当然,还无法预测这种趋势能否一直持续下去。但在向海外投资增加,制造业的空洞化不断加剧的形势下,日本的国际收支结构正在发生着变化则是谁都能体会到的事实。那么,今后一种顺应产业结构变化的日本国际收支战略究竟应该如何确定呢?

■ 不要仅仅注重贸易顺差

  经常听到的是所谓“作为贸易立国的日本,要保证必要货物的进口,维持经常收支的顺差必不可少。因此,必须设法保护制造业,确保贸易顺差。”的论调。
  制造东西符合日本人的性格,所以偏爱制造业。对此本人亦有同感。但是,人均GDP已经超过32000美元的日本能否竞争过人均尚不足1000美元的中国呢?的确有必要在产品和技术等方面做出冷静的判断。
  美国尽管出现巨额贸易逆差,但依靠外资的流入,仍然保持着繁荣。对于美国来说,能否维持进口,最终取决于资金的流入。因为日本不是轴心货币国,不可能完全模仿美国。但我认为,在国际收支战略上一味注重维持由“制造业”赚取“贸易”顺差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 应着眼于综合性的金融操作

  目前,在东亚,无论主观意愿任何,事实上的经济融合正在进行中。随之带来了制造业转移到国外的弊端。但同时,从同一种变化中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好处。如何吸纳这些好处正是今天日本面临的重要课题。
  因此,努力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固然重要,但同时更应该把视野扩大到更加综合的对国际收支的金融操作上,并致力于作好以下几项工作。

■ 应设法增加亚洲的对日投资

  首先,应设法增加对日的直接投资。以往,在我们脑子里的“外资”,主要是指欧美,但今后应把亚洲的投资也作为吸纳的主要对象。
  过去曾有过台湾企业打算并购有特色的日本企业的情况。而现在是韩国和中国的企业及政府有关人士频繁出入集中在东京大田区,墨田区的中,小企业,开始物色并购的对象。
  要想增加对工厂的新投资,需要进一步改善国内的投资环境。但如果是仅仅设立销售点之类的投资,其实早已开始。不要认为“对流通业的投资仅仅是争夺国内的市场份额”。因为如果进入日本的亚洲流通企业效率很高,即使原有的流通企业被挤跨,整体上仍然有利于日本的流通领域提高效率。

■ 通过吸引游客,改善服务贸易收支

  其次,应设法改善服务贸易收支。尽管日本的时尚和文化的吸引力在亚洲正在不断增大,但是,旅游收支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赤字呢?(28000亿日元)
  亚洲游客在九州的旅游景点虽然现在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但即使是这些地方,如何吸引亚洲游客仍然是发展旅游的关键。商家有“二,八月淡季”的说法,但二月的淡季则有可能避免。因为这时正是亚洲各国盛行的春节旅游旺季。
  也许有人认为:“亚洲游客消费水平太低”。但不客气地说,这说明你根本不了解情况。虽然手头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但台湾,香港甚至为数还不算太多的中国富裕游客所消费的金额,应该在欧美游客之上。
  对他们来说,一晚上几万日元的高级温泉旅馆都能承受,最好还能提供日本特有的服务和培养一些能初通亚洲语言的服务员。另外,要增加外国游客还需要调整签证政策,而这次世界杯足球赛也许就是一次很好的实验。

■ 当务之急是确保知识产权的收益

  除此之外,关于服务贸易收支,当务之急是确保专利和版权使用费的收益。在中国,韩国以及台湾等地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都很严重。最近,特别是在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的问题尤其突出。但仔细了解一下情况,以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为契机,中国的政府当局也已开始认真查处。倒是日本企业总认为“在中国没有办法”,在这方面显得很消极。有的甚至连专利的注册申请都没有办理。
  现在,日本政府也在打算向周边各国施加影响。但这一问题关系到今后日本企业的命运,所以企业也应该采取断然措施。

■ 促进海外投资收益向国内的回流

  第三是提高海外投资的赢利水平和促进收益的回流。为此,努力促进投资对象国商务环境的改善,降低商业风险,是今后政府的重要职责。具体来说,就是要把中国以及台湾加入WTO作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契机。但是,问题是尽管日资企业有盈利,但并不能保证这些盈利能够汇回日本。图表2显示了中日之间关于日本对华直接投资统计数据的差异。从中可见,中方的统计数据大大超过了日方的统计数据。而且,这种倾向在最近显得更加明显。
  这种现象主要起源于两国统计方法的不同。即:按日方的统计,只要资金没有越境转移就不算对外投资。而中方的统计则是不问资金来源,只统计实际投资额。而通过比较也可以发现日资企业将利润留在当地进行再投资的情况。最近几年,两 者之间差额越来越大,说明日资企业将利润更多地留在了当地。

图表

■ 不返回日本的盈利

  如果是马上用于追加投资的资金,当然没有必要特意花上高额汇费,使资金来回周转。但问题是,让人感觉无论有无再投资,盈利都不返回日本。前几天,有机会到中国的深圳。当地的日本中,小企业士气十分高昂,异口同声地说:“大家都赚了不少”。但据说这些盈利“都不汇回日本,而是存入香港等地”。再问其原因时,他们说:“日本收税太高。如果赚得钱可以免税汇回日本,大家当然愿意这样做。”

■ 将税率调低到国际水平

  按照这种说法,只要将生产转移到海外,利润就可以免税汇回国内。如果承认这种税制,很明显会变成一种“鼓励空洞化的税制”。正确的做法是:比照将来的国际水平,降低日本的税率。因为海外日本企业所创造的利润是在以产业的空洞化为代价的基础上创造的。而连这些利润都不能汇回国内的话,还有什么话可说?
  今后,有必要在国际范围内对各国税制中逃避税收的漏洞进行规范。但同时,如果不尽早创造一种能够吸引企业和资金的投资环境,对于日本来说,不仅是产业的空洞化,甚至在资金方面也会遭遇空洞化的危机。

■ 从与亚洲的经济融合中得到实惠

  在东亚事实上正在进行的经济融合过程中,日本遇到了来自周边国家的挑战这一前所未有的课题。其中本来应该有通过与这些国家的融合得到实惠的各种途径。但由于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一种轻视亚洲的习惯,没有找到一种赢得实惠的方法。至少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能否改弦易辙,现在开始认真对待,关键在于我们自己如何选择。但是,如果不能认真对待,那么,由此带来的生活水平下降的后果,也将要由我们自己来承担。

日本語版
(《日经telecon21》电子专栏 2002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