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17日访问日本的朱槠基总理,虽然因事前的讲话招致了国内的反对,访问日本期间的发言略显摇摆,但仍体现了对日本国内反感情绪的最大限度的照顾。 | |
在中国,一方面是民族主义情绪的不断膨胀,但另一方面,类似“总用历史问题攻击日本,于国家利益无补”的观点也在抬头。朱总理在讲话中,暗示了不反对日本进入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态度。 | |
中日两国应建立“求大同,存小异”的友好关系,日本也应学会该主张的一定要冷静地予以表达的方法。 |
最近,日本国内有一种强烈的对中国的反感情绪。再加上朱总理访日之前,中国的海洋调查船和军舰在近海的航行,激起了舆论的强烈反映。为此,这次访日的目的与其说是经济的,倒不如说是政治的,或者更明显的是一次以“消除日本的反感”为目的的,没有先例的访问。正因为如此,便出现了许多就今后的中日关系,值得认真思考的情况。
■ 临行前的谈话引发国内反对
首先是访日前的10月8日,朱总理在会见日本记者团时,就历史问题发表的谈话内容,引发了国内的反对。
10月8日与日本记者团的谈话内容:
・ | 关于历史问题,中国的一贯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 | 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责任,不应该由当时或现在的日本人民承担。 |
・ | 关于如何改变目前的状况,主要是两点:即,中国方面不因这个问题刺激日本国民,日本也不应该忘记历史。 |
谈话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两处:即,“战争当时以及现在的日本人(民)都没有责任”和“中国不应因历史问题刺激日本,但日本也不应该忘记历史”。关于前半部分,江泽民主席在98年访日时也用过,已成为一种模式化的用语。但后半部分的“刺激”等用词,至少是中国领导人从未在公开场合使用过的新的提法。
9日各报报道的会见记者的内容,在当天早晨,已经通过互联网在国内传开了。
再加上谈话中的“日本人民”翻成了很容易被理解为整体概念的“日本人”,很快在互联网的意见栏内,出现了许多抗议和批评。认为是一种“软弱的表态”。香港的《大公报》10日也报道了这件事情,而亲大陆的该报只好又在第二天,刊登了“重要更正”。随后,“日本人”改为“日本人民”,“不应刺激”的部分被完全删除。可见这件事的影响之大。
香港《大公报》11日“重要更正”后的朱总理谈话内容:
・ | 中国的一贯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 | 关于历史上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并不认为要由日本“人民”来负责,但同时我们也决不应该忘记历史。 |
・ | 反对日本军国主义有利于两国人民。 |
■ 骤感紧张的朱总理
也许正是这种出乎意料的“内压”的缘故,朱总理一行似乎在未到日本之前,就显得十分紧张。14日在民间电视台举行的与市民的对话,虽然评价还不错,但总理本人则显得相当紧张。只提到“中国人民的感情”,而再没有提到“日本人民的感情”。
13日两国首脑会谈的内容(选自《人民日报》):
・ | 中国关于历史问题的一贯态度是:“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 | 日本一部分人关于历史、台湾问题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的言论,损害了中国人民对日本的信任。同时,在日本也有一种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心。 |
14日在TBS电视台与市民对话的主要内容:
・ | 中日关系的主流是很好的,但也有问题。在日本,有一种对中国的疑虑和担心,有时甚至感到是一种威胁。同时,日本一部分人关于历史、台湾问题以及日美安保条约的言论,也损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
・ | 希望不要刺激和损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无论任何人都不应该忘记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正视历史,面向未来。只有这样,才能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犯错误。 |
・ | 这次访问没有要求道歉,所以在国内受到了批评,认为太软弱。 |
・ | 迄今为止,日本从未以书面的形式,向中国人民道过歉。道歉不道歉是日本自己的事,但希望能认真对待。 |
・ | 本来不想说,既然你提到了就说一说,南京大屠杀有充分的证据,完全是事实。 |
也许是觉察到日本国内由此而来的失望情绪吧。16日的记者招待会上,朱总理又重新提到“中日双方都应尽量避免刺激对方的人民”的内容,借此重申了原来的观点。但整体上,不得不说使这次访问所体现的意图变得更加难以琢磨了。
16日记者招待会的内容:
・ | 中日双方都应尽量避免刺激对方的人民。但提醒人们对一部分企图掩盖、篡改 历史的人的注意,不应看作是刺激日本人民。 |
・ | 要求道歉并不是目的,我们的愿望是建立世世代代的友好。 |
■ 互联网的威力
关于这一问题,让人感受最深的就是互联网的威力。前面提到的与日本记者团的会见自不待言,连民间电视台自己删除的一部分电视对话内容,也很快被翻译后刊登出来。相反,新华社和人民日报等官方正式媒体,这次仍然避开了“敏感”的消息。
这种做法,在过去也许含有一种“不可使知之”的意思。而如今,就连“为什么要隐瞒”的内幕都被暴露无遗。至此,你就会明白,为什么互联网在中国会迅速地得到普及。
■ 在“道歉”问题上明确了立场
发人深省的第二个问题是:电视对话中,朱总理在回答问题,涉及到道歉的问题时,指出了“迄今为止,日本政府从来没有以书面的形式,正式向中国道过谦”的事实。
估计有不少人听了之后会觉得“难以置信”,但也可以从另外的角度去分析。如表所示,日本的确没有过这种在对象、形式以及内容三方面都能满足朱总理所提条件的道歉。可以说朱总理明确了中方认为道歉不够的问题所在。而这时,在日本人的脑子里浮现的则是另外一个疑问。即,“如果日本做出了具备三个条件的道歉,中国能保证今后再不要求道歉吗?”。在这种意义上说,明确自己的观点也是需要勇气的。可以说在这里也体现了朱总理的一贯风格。
图表:日本政府围绕“道歉”问题的立场
是对“中国”的“书面文件”,但不是“道歉”而是“反省”
・ | 痛感在过去的一个时期,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的反省。(72年9月、日中联合声明) |
・ | 痛感由于过去一个时期对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重大灾难和损害的责任,对此表示深刻的反省。(98年11月、关于建立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的日中联合声明) |
是“书面文件”的“道歉”,但不是对“中国”而是对“许多国家”
・ | 由于殖民地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害和痛苦。为了将来不犯同样的错误,在此,我诚恳地接受这一不可置疑的历史事实,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真诚的道歉。(95年8月、村山首相谈话) |
是对“中国”的“道歉”,但不是“书面文件”而是“口头”
・ | (就过去的侵略行为)日本政府再次对中国政府表示反省和道歉。(98年、江泽民主席访日时的首脑会谈中,小泉首相口头表示) |
■ 暗示支持日本进入安理会
第三点可以说根本没有受到媒体的关注。以下是14日朱总理在经济团体举办的午餐会上致辞的一部分:
“(略)中国希望看到一个繁荣、发展的日本。同时,也希望能看到日本在国际以及地区性事务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略)“中日两国是同属于(亚洲)地区的大国。中国重视日本在亚洲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希望在“东盟+3(日・中・韩)“的框架内,加强与日本的协调,(略)为亚洲做出应有的贡献。”
有关专家认为:这里所说的“在国际事务中”的“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就是暗示将会支持日本进入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也只能这样理解)。另外,由于中国一直坚持双边外交的方针,所以提出加强在亚洲地区合作的倡议,也给人一种展示中国外交新思路的感觉。迄今为止,在日本的一种较普遍的看法是:“对于竞争对手日本,不管任何情况,中国只能是设法阻挠”。也正因为如此,听了这个致辞后很多人感到非常吃惊。
■ 中国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
据说去年夏天,中国在北戴河进行了对日政策的调整。象征调整前的对日政策的是98年6月的江主席访美。简单说就是“只要和美国搞好关系,日本就会随之而来”式的政策。
但是,其后却连续出现了不少问题。同年11月的江主席访日,由于一再强调历史问题,使日本对中国的反感情绪陡然增高。在亚洲金融危机时,又目睹了欧美投机家的疯狂跋扈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傲慢与瞎指挥。在第二年99年的春天,不通过中国拥有否决权的联合国安理会,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悍然干涉克索沃的内政。这使同样存在少数民族问题的中国感到震惊。同年4月的朱总理访美,WTO谈判破裂;5月甚至贝尔格莱德的大使馆遭到轰炸。
至此,中国不得不全面调整外交政策。最后的结论是:追随美国的单极统治是危险的,应该追求世界的多极化。
■ 开始认真改善与日本的气氛
至此,中国开始意识到对日关系的严重性。即,如果关系进一步恶化,不仅在经济上得不到日本官方和民间的合作,甚至在安全问题上也可能导致出现日美同盟加强、台湾问题的解决越发困难的局面。终于注意到信口说日本的坏话有损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问题。
对日政策的调整正是以上思路的延续。尽管由于今年上半年的调查船和军舰事件,使迄今为止为改善气氛所付出的努力付之东流。但可以说,这次朱总理的访问证明,这一路线仍然在坚持。因为,在中国,类似上述午餐会致辞的重要内容是不允许为逢迎对方,而随便表态的。这次致辞的全文至今仍刊登在中国外交部的网页上,足见其作为正式外交文件,规格之高。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的对日政策调整是一次相当重要的调整。
■ 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
但是,对于目前的政策调整来说,也存在着较大的障碍,那就是膨胀的民族主义情绪。虽然未经证实,但据说最初使用“不应该刺激日本”这种“刺激”性说法的正是江主席本人。还说,正因为最高权威的江主席在内部讲话中用过,朱总理才模仿的。但是,如果连最高权威说过的话,都因害怕国内的反对而不敢公开的话,就不能不让人觉得这种民族主义情绪已经发展到多么严重的程度。
如今,社会主义思想正在逐步淡化。所以,对于中国领导层来说,民族主义就成为其维护统治的正统性和国内团结的基础。但是,可以说这种情绪已经膨胀到难以控制,并进而阻碍理性地追求国家利益的程度。可以说这次在互联网上的反应就是这种危险性的最好的左证。
■ 也有提倡“摆脱历史阴影”的意见
但是,也并非都是坏事。这次仔细看中国互联网的意见栏才发现,除了仍然有不少情绪化的反日论调以外,也有一些冷静的,站在客观立场上的意见。
最近,在中国,类似“我们早就应该摆脱鸦片战争以来150年的耻辱历史的阴影”,“如今我们已经成为有影响的大国。所以,不应该只考虑自己国家的利益,应该更加意识到我们对地区和世界的责任。”的所谓后文革一代的主张正在逐步抬头。衷心希望持这种观点的人会越来越多。历史上有愧于中国的日本人,当然不能说“摆脱历史阴影”之类的话,但改善目前的中日关系所需要的正是这种精神。
■ 建立互利互惠的中日关系
中日两国具有竞争对手的一面,加之日本又实行以日美安保条约为轴心的政策,所以,有时两国的利害冲突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但同时我们又是不可分离的邻国,感情用事、相互交恶,无论对中国和日本都没有任何好处。另外,还应该考虑到亚洲的周边国家,因为每当中日反目时,总会有不少亚洲人发出“开创亚洲未来太难了”的叹息。
同时,为了今后建立更加正常的中日关系,日本首先应该学会冷静地表达自己的主张,自己认为对的要说清楚。如果说中国的对日政策出现了大的失衡,日本自身也应该负一部分责任,因为我们从来没有提出过异议。能够做一个永远忍耐的圣人也就罢了,但日本人的坏毛病正在于:忍耐到最后“终于忍耐不住了”。希望本着“求大同,存小异“的精神,中日之间能够建立互利互惠的邻国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