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我们的亚洲

亚洲的价值观和理念能否拯救地球?
2006/05/15
Back

本文是《海洋大国,中国》的续篇,《海洋大国,中国》是受NHK关于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特别节目触动而撰写的。

  2006年5月3日晚,NHK综合频道播放了关于中国明代航海家郑和的特别节目,我想就这个节目再陈述一些感想。

  从印度进入中东,郑和看到的是阿拉伯商人、犹太商人和印度商人们在遍及由东南亚到印度、中东和非洲的环印度洋区域开展的旺盛的海上贸易的世界。600年前的环印度洋区域是“和平之海”,是一个以通商联系为主旋律的世界,这个世界里,不同宗教和不同人种相互尊重、恪守信义。

  在欧美称霸之前的亚洲(包括从中东至印度和中国),不仅存在着郑和的航海技术,还存在着阿拉伯的智慧、中国的工艺等遥遥领先于当时欧洲国家的先进文明。

  节目中介绍,发展到后来的16世纪,国力衰弱的明朝厌倦了大规模航海的财政压力,转而朝内向发展,在此过程中,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欧洲的武力殖民地主义者逐渐进入,悄然改变了这个区域的命运。

  衰退的文明不会残留在世界历史的艳阳之下。其后,亚洲人民也受到了欧美主流历史观的熏染,但是对这些被忘却的另一种历史的挖掘工作逐渐开始了。

  作为题外话,在节目中提出对那段历史进行挖掘和重新解读的人士中,相当一部分不是亚洲人而是埋葬了亚洲文明的欧洲人的后裔。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由失落文明的后裔表达起来听起来像是“本国自满”的言论,改由文明埋葬者的后裔来表述,就增加了说服力(在前篇述及的关于发现好望角航线的新事实时,这一感觉尤其明显)。此点正是节目取材和导演的巧妙所在。

  此外,“600年前的环印度洋区域是‘和平之海’”之所以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是因为最近世界上不同宗教、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正在激化。特别是伊斯兰文明国家对西洋文明提出了激烈的反对主张,“文明之间的冲突”带有了现实的气息。

  观察至今争端不绝的现代社会,以往几百年一直领导世界的“西洋文明”甚至有穷途末路之感。伊斯兰教徒、佛教徒、印度教徒、犹太教徒们和平共存的时代与现代社会的差异何在呢?当时亚洲是否存在着某种因素,可以成为维护今后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借鉴呢?

  话虽这么说,也不能从中轻率地得出“西洋文明已走到尽头,今后亚洲地位复苏并将支配未来世界”这一结论,这种推导还是过于简单。那时不存在生产力和人口的爆炸性膨胀,相反也许可以称作是“亚洲停滞”的时期(“因缺乏变革而维持稳定”的设想听起来不是有说服力吗?)。该地区得以维持和平稳定的另外一项因素是当时不存在占据支配性地位的势力。

  这样的话,那时与现代社会存在的前提迥然不同。特别是,如果假设由于上述原因,600年前的环印度洋区域才得以维持和平与稳定的话,那么正经历着中国经济和政治崛起这一政治巨变的当代东亚地区应该说距离和平与稳定还相当遥远。亚洲当前的课题不是标榜“亚洲的价值观和理念”要求西洋文明“下台”,而是亚洲自身能否维护内部的和平与稳定。

  但是,如果说迄今引导人类前进的西欧社会旧有的价值观和理念愈来愈难以保障世界的和平稳定,那么我们就需要寻找或者创造可以后继的、引导人类的新的价值观和理念。当前的全球里由于环境方面的制约逐渐显著,生产力、人口、经济等的增长能够持续到何时呢?这些新的问题也在不断出现。虽然这对习惯于“技术创新和发展”的现代人类来说是郁闷的话题,但如果这些“变化”同时也是扰乱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因素,那么从另一个侧面讲,“停滞”在一定意义上也许将加速和平稳定世界的到来。

  作为新价值观和理念的候选,注重和平与稳定的亚洲已有的价值观值得仔细品味和延续,但是东亚地区为此先要修身养性,并身体力行尊重和平与稳定的“亚洲模式(Asian way)”。

(津上blog 2006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