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中国政治经济

日新月异的中国经济 三篇连载之一
-附记 关于日本企业的对华战略等-
2007/01/28
Back

  虽然可能偏离中国变化这一主题,但是我还想就“外资”问题谈谈日本的情况,主要是关于最近日本企业进入中国的战略(或者并不进入中国的战略)。如前次所述,欧美跨国企业开始并购或参股中国当地企业,在这一点上日本企业走的却是另一条路线。根据加入WTO时的约定,一直成为外资企业夙愿的国内销售自由终于放开,很多日本企业对此十分重视,在原来作为当地法人的工厂的基础上成立100%独资的销售公司,即采取“In-House、纯正血统路线”方式。

  笔者并非非要主张“欧美在进行并购重组,日本也要做,不能落后于他们”。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欧美企业并购重组并不会全部成功。尝试过并购之后,可能会有相当多的欧美企业最终退出。因此,没有必要模仿“企业文化”不同的欧美企业,在不熟悉的舞台上进行不熟悉的战斗。

  但是,日本企业应该开辟一条“独具特色的制胜之道”,树立打开中国市场的战略。虽说“欧米企业的并购重组不可能全部成功”,但即使其中1~2成的项目成功,那么对于竞争对手日本企业而言,即使谈不上致命,也会形成至少10年无法追上竞争对手欧美企业的“劣势”。

  本来人们就已经感到最近中国市场上的日本企业形象有所下滑。虽然在汽车行业赶上了先进入中国的欧美竞争对手,但前几年还以世界最强自夸的家电与电子行业又如何呢?不仅在面向消费者的最终产品市场上被逼至高端产品这一夹缝中,而且原本很强的设备等产品也被韩国、台湾追上。(这是我的感觉,如果有人认为“不是这样”的话请提出令人振奋的反证)。

  在有些行业中,日本企业的实力本来就比较落后(在我印象中,手机等行业与其说是市场决策原因,倒不如说已经没有了在世界一线竞争的实力)。然而,不仅如此,我怀疑受到前年春季反日游行冲击的企业经营者可能进入了“对中国当下局势进行观望”的模式。另外,我想目前很多日本企业的中国相关业务盈利情况不错也是原因之一。创造出高于全公司平均销售额或利润并与去年相比有所增长的中国员工或部门应该会得到公司的赞赏吧。但是是否能仅仅满足于此呢?如果“整个市场成倍增长”的话,那么该公司的市场占有率与形象将逐渐下滑。

  笔者并不想不负责任地主张“前进!中国”的理论,中国市场上存在着风险这是事实。但是,在世界其他地方已经不存在增长如此之快、规模如此之大的新兴市场也是事实。在手机与电力等市场,在中国地区的成败已经成为能否称霸世界市场的关键。深思熟虑之后可以选择“不出马”,但必须要有相应的战略。如果认为“不能让欧美竞争对手在中国称霸”,那就应该采取一些实际措施。笔者虽然是一名局外人,但也十分担心,我们不能一直“止步不前”。

(津上blog 2007年1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