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访谈演讲

用UFJ资金创立日中投资基金
-访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津上俊哉总裁-
2004/07/26
Back
提问者:村尾龙雄律师
律师法人Cast代表
――听说您创立了以中日纽带为目标的投资基金?

  我任社长一职的东亚投资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正在运作“日中架桥投资基金”,该基金从事的是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跨境股权投资(=购入股份的投资)活动。目前设定的投资形态,包括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对外投资)、中国对日本的投资(对内投资),以及向原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国内创立的企业进行投资。

――基金规模有多少?

  计划投资总额为100亿日元。采取的是投资项目谈妥时进行“资金申请”的形式。

――基金出资者是谁?

  绝大部分的出资来自UFJ银行。UFJ的国内分行一直在推进对华业务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种积累将在投资项目的发掘上发挥作用。

  真正优良的投资项目属于“卖方市场”,参与其投资并非易事。如果仅仅是出钱,参与者大有人在。要是日方缺乏有助于中国企业个性化战略的“某种东西”,就开发不出适当的投资项目。从这个意义上讲,能否与日本企业进行“面”上的,而非“点对点”的接触,将决定能够开发多少项目。

  单凭基金,与企业的接触面是非常狭窄的。如能借助出资银行的分行网络,则可弥补这一缺憾。

――投资对象企业是什么?

  比如在中国发展稳定、并进一步谋求个性化发展、以避免过度竞争的中国企业。我们希望在提供资金的同时,也提供日本所拥有的技术,为这些企业在确定新航向时助一臂之力。这对日本企业开拓中国市场也能有所帮助。

  日本长期以来向中国企业提供了相当多的技术,但对于今后来说,只提供技术是一种愚蠢的做法。对于有前景的中国企业,不仅要提供技术,还应采取一种“对其未来投资”的方式,投资其股权。

不过,我们不会选择那些与日本没有任何关联的中国企业,即使它们存在上述可能。我们的条件是,日本方面能够对该企业提供某种帮助。不然,就成了单纯的赛马、赛车类赌博游戏。出于上述想法,我们才将基金命名为“日中架桥投资基金”。

――出资银行参加基金的意义是什么?

  银行的主营业务本来是贷款、借款。但遗憾的是,按照日本银行的借款尺度,可以提供融资的中国项目很少。相比而言,以股权的方式参与企业成长,更为符合实际。

  日本银行目前的在华业务,客户均为日资企业,从这个意义上讲,尚未从“日本人的圈子”里跨出去。这是日本银行的共同烦恼。如果不通过人际交往打破这种圈子,就无法参与真正的中国经济,享受更多的益处。以基金的形式来参与,会有益于今后的经验积累。本基金可以作为冲出“日本人圈子”的一种载体(=承载工具、手段)来运作。

――卖出股份、获取收益的架构(结构)是什么?

  理想的方式是以IPO(=新发行)的形式获得收益。上市市场可以有很多选择。除了香港、新加坡、纳斯达克之外,如果所需时间和繁琐程度能够减少的话,也可以考虑让中国企业在日本上市。

  中国A股等主板市场(=主要市场)由于存在资本管制,因此很难退出(=exit,通过卖出股份回收投资),而且很多申请企业都在排队,需要等很长时间。不过,如果深圳面向中小企业的市场有所发展、管制有所放宽的话,也许有希望。情势多变,今后能如何运用资金,须拭目以待。

――投资企业的业种有哪些?

  目前,欧美基金多将注意力放在高科技风险投资方面。但对中国而言,这是否是一个主要的投资领域,令人质疑。应该说,中国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传统产业占据着主导地位。当前中国产业真正的强项,在于食品制造、金属加工等。对于美国投资银行对内蒙古自治区牛奶厂家的投资,我很感钦佩。

  现有基金一般存在着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可称为是“硅谷偏向”。我知道负责项目的人已经习惯于高科技、IT、网站、生物科学等领域,但它们是否就是中国的最佳投资领域,则另当别论。

――对投资企业的发展阶段有何设想?

  本基金不会向刚创业的风险企业注入资金,使其迅猛发展。我们希望进行私募投资,促使已经有着稳固基础的企业进一步发展。

  至于投资期间,目前计划在前5年投资,后5年回收,共计10年。我们设想在5年内投资20至30个项目,大项目的规模在几十亿日元左右,小项目在几亿日元、或1亿日元以下。

――在日投资项目可能是何种类型?

  在对日本企业的投资中,可以考虑那些希望在中国发展壮大、或开拓销售市场的日本中小型企业。我们也可以在其上市过程中提供帮助。此外还可以帮助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重振活力(=重新活跃起来)。

――原中国留学生在日本创立的企业也在投资范围之内?

  很多中国留学生在日本留学结束后创办了企业。就我所知,已有3家公司在日本上市,还有许多后起之秀。

  但是,尽管资质不错,仍有很多公司因为是“中国人的公司”,而在日本引不起人们的重视。日本本来就有一种风气,容易瞧不起除日本以外的亚洲国家。我们希望逆风而行,与这些屡屡碰壁的企业建立联系。

――您以前是经济产业省官员,现在进行了职业转型?

  我并不适合做官员。要当官,别的人会比我做得更好;但在需要与中国人进行深入接触的领域,我觉得自己能做些其他人做不来的工作。最近10年间,我的角色是政府官员、研究人员,但一直有意识地扩大与中国商界各种人士的交往。在交往中,我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了筛选。我希望在与选中的人组成的网络里搜寻投资项目。

  不仅是在商务领域,日本与中国进行交往时,往往容易陷入特定的交往对象和类似“一夫一妻制”的关系中。而实际上,应该有多种渠道并存。幸运的是,我可以做到拥有相当多的交往对象。

――中国对日本的投资渐热?

  目前,中国到处都想收购日本企业,正在形成一种对外投资热。但绝大多数要么不了了之,要么没有成功。这是因为很多中国企业及企业家不了解日本企业特有的思维模式、习惯等,不了解日本这一交往对象。

  当然,也有一些比较专业的人对日本企业调查得很彻底,其中应该能够有最终成功的项目。

――请谈谈有望成功的投资项目。

  第一个日本对华投资项目正在进展当中。中国对日投资项目将随后启动,尽管尚在初步筹划阶段,但已有具体项目正在进行探询,并有意促其成功。例如,日本大型企业的子公司因母公司实施“选择与集中”战略,而与母体脱离关系,如果可以借助中方投资人的力量,在中国开拓市场的话,则有望提升其企业价值。

  事实上,除部分企业外,中国企业的规模还很小。即使有意收购日本企业,也无法在必要的收购资金上备足现款。对于这种情况,日方在股权、贷款(=融资)等方面有很大的支持空间。

――有人对中国市场的风险提出质疑。

  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国内,都存在着风险。美国市场也曾发生过巨额投资损失事件。从日本赔偿了投资损失的角度来讲,美国也许是风险最大的投资地。我们不能固步自封在所谓“中国风险”这一“固有观念造成的障碍”中。

日本語版
(NIKKEI NET 2004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