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时评随笔

唐船驶来之日(之一)
-“国家外汇投资公司”论考-
2007/04/12
Back

  去年秋天,我从一位关系密切的中国学者那里听说,中国打算学习新加坡,将着手对积累的巨额外汇储备进行积极的运作。闻听此言,笔者的第一反应是:“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应该愿意对外汇进行多元化运作,由此争取避免汇兑损失。”

  今年2月份起,中国政府开始筹建“国家外汇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上述构想的形式初现端倪。但由于具体情况迟迟未定,一直给人一种“雾里看花”之感,最近一个半月以来,才稍稍有点云开雾散,轮廓逐渐清晰起来。

  笔者至此方才明白,这将是一个大手笔,而并非仅仅是停留在“防止外汇汇兑损失的对策”层面上。目前大家对于公司当前的可运用资产高达2~3千亿美元(约合30~50万亿日元,参照注1)一事正议论纷纷,单凭这个,就可以想象其影响力之巨大。在下文中,笔者将依据中国方面的报道以及街谈巷议的推测,勾勒一下这艘巨型“航空母舰”(某中国媒体如此称呼它)的草图。

  首先,其成立的目的不仅仅是人们曾经想象的通过资产的多元化运作来增加外汇收益。如果将这一目的视作是出口端的话,那么入口端也应该有目的的,即,吸收当前整个中国经济过剩的流动性。

  最初听到“成立外汇储备运作公司”时,笔者曾以为该公司会以接管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或以实物出资的形式成立,但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参照注2)。最近大家都在说,它要采取的是政府出资(以发行特别国债的形式筹集资金)和发行公司债券相结合的形式。不管怎样,公司都是要从市场中筹集人民币资金,再去购买外汇储备――即央行持有的外汇资产(将来也可能由公司直接在境外购买外汇资产)。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说起来好像是为了防止人民币升值,要在目前对汇兑市场天天进行干预的外汇储备之外,建立一个第二外汇储备账户。因为现行的外汇储备是由央行在国内发行票据来购买、持有美国国债等外汇资产,而今后,公司将从央行购买上述外汇资产,从而减缓目前的外汇储备积累速度,进而降低外汇储备额。

  如果仅仅如此的话,公司的成立不过是造了个新口袋,用于减少原口袋里的外汇而已,没有什么意义,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央行发行的票据期限,最短为1个月,最长也不过3年。由于这些票据期限短,所以利率也低(目前年利率为2.5 %)。国家在积累1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背后发行相应的票据,然后几乎是强制性地让银行购买,其结果使得购买此类票据的金额占到全部金融机构所有运作资金的1/4(截至2007年1月,超过10万亿元)。从银行角度来看,将如此巨额的资金固定运用在会出现倒挂的低收益对象上,岂止是“腻烦”,更是对银行收益产生深刻影响的大问题。这种流动性吸收机制已无法持续。

  但此次成立公司,无论是发行特别国债还是公司债券,都可以成为期限相当长的资金来源,流动性的吸收将变得轻松得多。不过街谈巷议的评论当中,也有人担心,公司运作规模的2千亿美元如果是急匆匆地在市场上筹集的话,反而会因流动性“回笼过度”而导致市场资金出现贫血。

  其实上述担心没有必要。央行将利用向公司出售外汇资产得到的转让收益来偿还短期票据(资金释放)。这种“从一个口袋转到另一个口袋”的操作,是每日对资金释放与资金回笼的金额、时机进行调整,并且资金筹措也应该会从短期逐渐转为长期。就是要利用这一时间差对今后的流动性进行吸收。

  正因为采取了上述措施,因此公司的资金运营规模不会在一朝一夕之内突然变大,但这一过程却给中国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提供了新的空间。那些经常利用票据展期来筹集资金的公司终于找到长期融资的途径了。

  另外,由于资金来源发生了转变,要求资金运作的收益率必须高于以往,因此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进行单一的保守型债券投资。既然是“投资公司”,就不能以填补汇兑损失作为唯一的目的。这与上文所提到的出口端问题――“今后将利用什么样的资产以及如何运作”,是紧密联系的,是一个问题的正反两个方面。

(2007年4月12日 请见下期连载)


注1:有专家及媒体认为,估计中国将在超过106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截至去年末)中,保留基本支付所需的7~8千亿美元,用于贸易结算、预防突发性资本流出等,其他部分均交由公司运作。打个比方来说,这一想法就是要将外汇储备分为支付准备账户和投资账户。很多人倾向于认为公司的资产运作规模将拥有2~3千亿美元,就是基于这一原因。

还有人认为,今后还会将外汇储备继续增加的部分(待公司的运营稳定后)也委托给公司。夸张地说,目前外汇储备大约每年增长2千亿美元,如果将这部分委托给公司,那么算起来公司的运作金额将以每年诞生一个CalPERS(加利福尼亚州公共雇员养老基金)的速度增长。尽管实际上并不会这么简单,但它的确是一个能够影响世界金融市场的“庞然大物”。

注2:作为以投资方式运作外汇储备的机构,2003年末,中国就利用45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出资成立了一家公司――“中央汇金公司”。但对于此次所要成立的公司,很多有识之士认为,应从市场筹集资金,而不应采取出资的方式。其理由有很多,诸如“公司的运营管理必须市场化”、“如果采取出资的方式,就不会使公司产生成本的概念。应建立一种由公司负担成本、并且可对其运营成绩(收益)进行业绩评价的架构”等等。这些意见颇有道理。如果真能如其所言,可以说中国经济又向成熟的方向迈进了一步。

(津上blog 2007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