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上俊哉 当代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咨询师

时评随笔

《从游牧民族看世界历史》(作者:杉山正明 京都大学教授)读后感
-从游牧民族的历史考察“大中华主义”-
2006/09/25
Back

  本次开博,想介绍几本我觉得值得一读的好书。第一本是《从游牧民族看世界历史》(作者:杉山正明 京都大学教授)。这本书介绍的是,曾经活跃在欧亚大陆、纵横驰骋3000多年而至今未能得到公正评价的游牧民族。读完此书,可以清楚地得出一个结论:要谈中国历史决不可能避而不谈游牧民族的历史。

  作者在文中反复指出,持有“汉族=中华”和“非汉族=夷狄”这一观点的“华夷主义”势必带来偏见和成见。比如说,通过事实可以清楚地推见,众多“中华王朝”并非出自汉人之手,而是起始于被称为夷狄的游牧民族。早些时候有春秋战国时代的东周、诞生了始皇帝的秦国,它们在广义上均起始于“羌族”(西藏少数民族)。隋朝(589~681年)和唐朝(~907年)也始于属于‘躜卑’的一个部族――‘拓跋部’的王权统治,“事实上,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被称作纯粹的汉族王朝的,仅有汉、宋、明几个朝代而已。”

  游牧民族国家对整个中国历史的介入如此之深,使之完全可被称为中国历史的两大主角之一。汉族王朝前汉自从汉高祖刘邦建国以来,有半世纪之久要向匈奴帝国朝贡、献皇女,一直屈居为“从属国”。唐朝打江山时借助了突厥的力量,所以建国初期几乎就是突厥帝国的从属国。为平定安禄山之乱(公元775年),大唐还借用新崛起“维吾尔”游牧国家的一臂之力,以后双方礼尚往来,保持了和平共处的关系。接下来在北宋时代(960年到1127年),‘夷狄’的代表是以耶律阿保机而闻名的契丹族(后来的辽)。契丹当时不仅支配了燕云十六州(北京到山西大同一带),还促使南方的北宋前来朝贡并在双方之间达成了和平共处协议。

  大多数中华统一王朝不仅是在夷狄的援助下创建的,而且政权稳定时期,同周边游牧民族国家保持和平共处、礼尚往来的友好关系也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而在两个安定王朝之间的一段分裂、动荡的时期,也往往是夷狄各族在彼此争夺政权。比如说,拓跋国家群起纷争天下的五胡十六国到南北朝(304-589)时期,以及突厥沙陀族频繁进行政权交替的五代(907-960)分裂时代都是这种情况。由此可见,在中国,特别是华北的历史舞台上,汉族和夷狄是不分伯仲的两大主角,然而由于我们只习惯接受那些历代王朝出于政治因素刻意编撰的“中国正史”,对另一大主角所知甚少。读了这本书,不时会有惊人发现,令人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本书还提醒我们应当对中国这一邻国的“国格”重新进行思考。在日本论及中国,动辄就会有人搬出“大中华主义云云…”等论调。这里所指的“大中华主义”,往往意味着带有扩张主义的中华民族,即汉族君主以天朝上国的姿态高高在上,强迫周边民族进贡朝拜……。然而,如果说本书描写的才是中国历史的真实面貌,显然可以发现,历代中华王朝向周边民族敛收贡赋的历史不及自身向北方游牧国家朝拜进贡的时间长。

  这样一来,“华夷主义”反而是站在遭受夷狄侵犯、被压迫被支配民族的这一边。……屡屡遭到蛮族入侵是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文明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我们中华民族最终会把入侵而来的夷狄熔化、吸收……“华夷主义”试图以这种扭曲的自尊来弥补自身屡遭外敌入侵、卑躬屈膝对外朝贡的历史现实,而这种思维方式同在日本通常所被理解的“大中华主义”相比,不能不说在内涵上大有不同。

  需要纠正对“大中华主义”的片面认识的原因不仅如此。在“中华”王朝君临欧亚大陆东部、极尽荣华的历史当中,至少可以找出唐、元、清代三个朝代。阅读本书我注意到两点。

  第一点,具有鲜卑族拔跎部落血统的唐太宗李世民在初唐进入西部草原时,曾被亚洲内陆各族封以“天可汗”的称号。本书就此引证并指出,“被支配地区的君主、住民,不介意唐朝的间接统治而使大唐的扩张得以实现的主要原因”,是唐朝来自“拓跋国家”的出身背景,也就是可从鲜卑追溯到匈奴牧民的传统和血缘。唐朝、元朝、清朝……“将版图扩大至欧亚大陆的王朝无一不是同突厥、蒙古有血缘关系的非汉族王朝”,而究其原因即可得知,草原世界中被支配一方对支配一方因为有共同血缘而抱有亲切感……。

  确实,不论军事力量有多么强大,如果不得不对异族的抵抗一一进行武力镇压,绝不可能如此迅速地扩大版图(看看伊拉克的美军就知道了)。可是,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元朝、清朝,居然在唐朝也能找到同样事例……。迄今认为大唐是汉族王朝之一的我一边感到惊讶,一边为自己的无知感到羞愧。在中国历史上画上这条辅助线就会赫然发现,中华王朝原来还有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

  第二点,谈及中国历史为世界历史留下的丰功伟绩,当首推元朝忽必烈政权。提起元朝人们往往会联想到“元寇(注:元朝对日本的侵犯)”,一个四处征战、肆虐杀戮的暴敛王朝。而实际上,元朝为世界历史留下了三大功绩。来自欧亚大陆草原的蒙古民族,居然建立了一个几乎覆盖欧亚大陆、横跨印度洋、中东地区的“海洋国家”。其全球化的规模和程度远远超出传统“中华”所能发想。相比之下,历史上的汉族只是地区性的存在。最近中国在大张旗鼓地纪念明代永乐帝的武将郑和远洋非洲600周年,而通过追溯上述历史可以轻易发现,郑和的大探险能够获得成功,正是因为在元朝时已经建立好相关“制度”。(郑和本人也是伊斯兰教徒)

  元朝在全盛时期积极重用了为数众多的异族人才,这也是成功因素之一。虽然一般人们的印象中,元寇凶猛彪悍的骑兵团十分凶暴残忍,但实际上元朝并没有频繁地进行杀戮。相反,他们认真遵从的是一句蒙语格言“不树敌,多交友”,努力吸取不同种族的智慧和才能,主动谋求合作。也正是因为推行这一路线,元朝才能成功地将帝国版图扩展至大半个欧亚大陆。

  拥有卓越的军事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极具影响力的超级大国……如今能同昔日的元朝世界帝国相提并论的可以说只有美国。遗憾的是,美国近来只为自己打算,处处“多树敌,不结友”,可谓失道寡助。但即便如此,不论是硬力量还是软力量,美国的强大实力仍为其他国家所望尘莫及。

  对世界老大的美国抱有强烈憧憬的中国,既自愧弗如又有着极强的对抗意识,可至于要在国际社会上同老美较力抗衡……恐怕眼下还为时尚早、不想为妙吧。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中国目前的国力还远不及美国,历史上汉族一直抱有的“华夷主义”观念,同建立全球化国家所必不可少的宽宏度量不能不说相去甚远。

  口口声声高喊“大中华主义”,伺机企图支配周边邻国……一些容易流于形式的日本人士总会对中国抱有如此印象。而本书告诉读者,就这一点来讲,“中华”作为征服、支配一方的历史,其实并没有作为被侵略、被支配一方的历史长,中国一统天下的丰功伟绩,恰恰是因为被称为“夷狄”的非汉族民族积极推行同“华夷主义”截然相反的“不树敌,多交友”的纵横联合之政策方才得以实现。

  掩卷而思,我不禁想到,今后中国在国际社会上能否重夺主导地位,同美国较力抗衡,反过来说要看它能否克服传统式、汉族式的“大中华主义”,能否以宽阔胸襟同周边各国结盟为友,强化外交手腕。这两点应该说是关键问题。

注:元朝的三大功绩

  • 政治上重用维吾尔人和伊朗人(胡人),建立了包括中东穆斯林在内的世界帝国。元朝不仅不断扩大帝国版图,还如下文所示,胸怀一统天下的远大抱负。北京)到天津的闸门式运河直至江南的渤海航路,活用江南地区历代积累的海运技术,构筑了通过印度洋将中东和中国连接起来的欧亚海洋贸易网(废除
  • 建设了从大都(今天的了各地的通行税,按今天的说法就是实现了FTA(自由贸易区))
  • 促使原本使用铜钱的中国引进中东、欧亚大陆的白银,在欧亚大陆普及了白银货币(之后由于南美出产的大量白银流向全球,白银货币以世界规模得以普及,资本主义也由此趁势发展。可以说,元朝为资本主义奠定了部分基础)。

《从游牧民看世界史》作者:杉山正明 日经商务文库收文
ISBN4-532-19161-0

(津上blog 2005年9月2日)